Taiwan 台灣

Taiwan Travelling Blog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Hong Kong 香港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于右任《標準草書》索引

    自古至今,草書都被譽為書法的最高境界,其原因在於草書的創作必須醞含篆隸楷行的筆意。辜勿論草書是否書法的最高境界,很多書法愛好者經歷篆隸楷行的學習過程後,往往對草書望而却步,有幾點原因可以探討 。 其一是草書是另一套書寫系統,而並非簡單地通過對隸楷的簡化而達至快速的效果,因此外貌和筆序往往與隸楷有很大的分別。其二是古人對於學習草書沒有一套很完善的系統,大多是書法家通過自身的摸索。往往要花上很多年的時間才讀懂草字,然後揣摩筆意和學習書寫,這樣一來就得用上數年甚至數十年才略有所成。 幸好草書在出現二千多年後的今天,我們有于右任先生的《標準草書》。于右任先生及其草書韻社的成員用了二十多年時間,整理了古人對草書各種思維和寫法, 總結出一套清晰的學習方案。 簡而言之,《標準草書》 凡例有左旁廿七個,右旁廿三個,字上七個,字下七個,雜例八個,合共七十二個草書符號。每天認識一個符號,兩個多月後,便對草書有一定的認識,慢慢可以讀懂草書,對欣賞中國書法藝術的能力也能大大提昇。 時至今日,人類似乎對閱讀文字的興趣和能力都大大減少,為了不使于右任先生及其草書韻社成員嘔心瀝血的 《標準草書》 這套巨作被埋葬在時光裡,小弟忽發奇想,在家抗疫的時間,拍攝了三百多條短片,存放於youtube平台,希望一解書法愛好者對草書的困惑。不自盡力處,請各先學前輩見諒。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 Youtube 搜索 <標準草書_凡例> 或<標準草書_雜例> 等字眼即可 。 每條短片大約只有二至三分鐘,且影片下面都有釋文。 最後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說多一次,讀懂了草書並不是就懂得草書書法,正如懂得閱讀中文字未必就是楷書能手。學習草書還是須要通過不斷的練習,不斷的臨摹,不斷的思考和創作,去領悟自己心中對線條美的定義。但不論後路如何,《標準草書》肯定是進入草書大門的最佳工具。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Chinese Calligraphy,  Japan 日本,  Tai Pei 台北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《祭姪文稿》

    二零一九年書法界的第一盛事,莫過於《祭姪文稿》真跡的展覽。各地的書法愛好者都紛紛趕到東京,一睹天下第二行書這稀世珍寶。顏真卿為紀念死於叛軍的姪兒顏季明疾筆而書的《祭姪文稿》,後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,大多讚揚這是一種純熟技巧融合了濃烈情感,“無意於佳乃佳”的作品。但實際好在那裡?似乎評語有點抽象,有沒有更實質的說法?我多年來都有經常參看《祭姪文稿》一帖,請容我也來趁一下熱鬧,發表一點我看《祭姪文稿》的謬論。唐之後,世人皆知顏公楷書了得,成為學習範本的楷書如《多寶塔》、《麻姑仙壇記》⋯⋯等等多不勝數,都成為後世臨摹的對像。顏公楷書“起筆”、“收筆”極具性情,後學者只要學得顏公三分起收,觀者定能立刻認出這是顏公之風格,書者亦就沾沾自喜,這就往往忽略了最為重要的“行筆”部份。重起、收,而忘行筆是一個書法學習者普遍而嚴重的誤會,起和收必須是一個承上接下,變數極大的部份,而行筆相對地穩定,也就是趙松雪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。書法家趙偉平先生曾說:「將行筆抽去,僅留下起筆和收筆,這根線能否還存在?同理,將起、收筆抽去,這根線卻依然存在,故行筆才是書法藝術語言的最基本單位。」顏公用《祭姪文稿》告訴大家如何行筆,沒有楷書那種個性化的起筆和收筆,沒有刻意的章法安排,以最簡單直接的基本單位,展現了實實在在的行筆線條,無論是提是按,是濃是枯,每條線條都充滿了力量和立體感。《祭姪文稿》也給了云云後繼者最好的啟示,鍛鍊好書法的最基本單位-線條,才是正道。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Chinese Calligraphy,  Hong Kong 香港,  Japan 日本,  Life Style 生活,  philosophy 哲學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解碼

    光纖年代,人人家中都有互聯網。要上網,就必須要有一個叫Modem的東西。IT的朋友一定知道什麼是Modem,但現代人只管用,大多不知它是如何工作。原理很簡單,MoDem是由兩個英文字合成,Modulator頭兩個字母,和Demodulator頭三個字母合成。Modulator是調制器,將輸出一方電腦上的0101 digital 數據轉變成 analog 訊號以減少在傳送過程中的誤差和損耗。而Demoulator就是在接收一方將analog 訊號還原至digital 數據使家庭電腦能讀懂。Modem同時肩負制碼和解碼功能。書法家是一個Modulator制碼器,將大自然的訊息、自己的人生觀、審美觀、情緒、技法等等都轉化成《點》和《線》表現在紙張上,要讀懂這些《點》和《線》的訊息,觀者必須是一部Demodulaor解碼器。唐朝張懷瓘遠在一千三百年前就這樣說:“非有獨聞之聽、獨見之明,不可議無聲之音、無形之相。”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Life Style 生活,  philosophy 哲學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平衡

    孫過庭《書譜》有說:“至如初學分布,但求平正;既知平正,務追險絕。。。” 意思是學習書法的起初,應由字體的結構分布學起,要達到平正,才能學險絕。什麼是險絕?我理解為“打破平正而又不失平衡的做法”。字體平平正正雖好,但呆板沒生氣。只有動起來才有生氣。而在打破平正的同時必須保持重心的穩健。正如白鶴先生在文章中所說:“所謂的似斜反正,是通過姿態的斜來表現重心的正。”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Hong Kong 香港,  Life Style 生活,  philosophy 哲學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草貴流暢

    唐孫過庭在《書譜》中有這段話:“篆尚婉而通,隸欲精而密,草貴流而暢,章務檢而便。”古人言文簡而精闢,何謂草貴流暢?何以能流暢?我認為要達到流暢,必先戒除臨摹、學習時,邊寫邊思考的習慣。學習草書的時候,當然也有摹臨、思考的時候,也會常常看別人的作品,然後思索怎麼寫才美。但在自己下筆的時候,務必忠於自己的內在美學思維,任其自然流露,才能流暢。而後人亦誤解流暢即便是字字絲連,非也!觀于右任前輩的草書作品,中鋒用筆,字字獨立收鋒,卻在字的每一線條中找不到半點呆滯,這種留不常遲、遣不恒疾,便是草書的境界。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Chinese Calligraphy,  Life Style 生活,  philosophy 哲學,  Tai Pei 台北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筆墨緣 - 向修橋舖路的前人致敬

      與于右任先生的筆墨之緣,源於一本叫《歷代名家心經書法》的字帖。書中收錄了九位書法名家的心經作品,包括晉王羲之、唐歐陽詢、元趙孟頫、明文徵明和董其昌、清傅山和乾隆、近代于右任和溥儒。 第一次看見于老的墨寶,非常震撼,驚嘆世間有如此美的草書,啓動了我學習草書的動力。及後在網上大量搜尋于老的筆跡,亦從中知道了于老的人生和性情,更是敬佩萬分。 于右任(1879-1964),原藉陝西三原,晚清舉人,後隨孫中山先生革命,曾為長江大都督、陝西靖國軍總司令,1948年成為台灣第一任監察院院長。于老一生兩袖清風,熱愛國家民族,提倡保護中華文化。抗戰期間不忘收集保護古碑古帖,使之不為戰爭所摧毀。戰後毫不猶豫地將價值連城的收藏品贈送與西安碑林、故宮博物館及台北故宮等國家機構,何等胸襟! 于右任照片 -  攝影師張志奎作品 于老這種從不計較錢財的性格,台灣人很多都知道,尤其他的鄰居好友。每次有人求墨寶,他都有求必應,而且分文不收。張大千送他的生日賀禮,價值千萬元的字畫,他亦轉送了別人。于老性格可愛,晚年自己覺得以前所贈送他人的對聯不好看,便重新寫了很多草書對聯,贈送友人,希望友人將以前的換掉。 要說于老的書法成就,我個人認為到現在為止,無人能及。一般藝術家都是注重個人的藝術修煉,要分高低實在不容易。于老在書法上的修為,固然超然,而這種使其他藝術家無法站近的成就,是他為後繼者修橋鋪路,偉大的犧牲精神。 于老醉心草書,又覺前人草書各有寫法,由章草、今草和狂草,皆沒有統一書寫方法,大大減低了草書的實用性。因此,于老用了廿年時間,集合當時的書法愛好者,日以繼夜地整理前人的草書樣本,於1932年成立標準草書社,提倡易寫、易識、準確、簡美為原則,確立了廿七個左旁,廿三個右旁,七個字上和七個字下的部首草書寫法,另加雜例八項和通例難字表,使草書有法可依,有跡可學。《標準草書》影響深遠,我個人認為,不論你喜歡二王、懷素、張旭,都很難一下子學會,甚至要花上五、六年時間才學懂、看明草書的寫法。而初學草書由于老的《標準草書》入手,一年半載可讀懂草字,然後再由其他名家筆跡中吸收養份,可事半功倍。  

  • China 中國,  Life Style 生活,  Taiwan 台灣,  書法,  藝術

    《樂在其中》之 - 心慕手追

    上回說過,學習書法的過程是非常快樂而寂寞的。我們最古老的哲學家老子說過,文字及語言都不能盡表心中所思所想,因此最快樂與最痛苦也就變成最寂寞了。在書法的學習過程中,有很多困難和樽頸。我說樽頸,有很多前輩都會嗤之以鼻,以為我是自認到了什麼境界,才自誇什麼樽頸。非也!在臨摹前人碑帖時,很想盡快將前人的功力收為已用,在心慕手追的時候,不能得心應手,甚至無從入手,我稱之謂樽頸。 就以書法巨人王羲之為例,要學習其行草,必由懷仁集聖教序入手,而此碑是太宗命懷仁收集王羲之字粒刻碑而成,字經過石刻後當然有所偏差,而最大問題是字與字之間缺乏了連貫性。被譽為行書中世間第一的蘭亭序,文雖王羲之所出,但現今世上沒人看過真蹟,馮承素神龍版雖妙,其臨摹的原稿到底是王羲之真蹟,還是智永偽奉,還有待考究。 王羲之雖說師承衛夫人,但兒時學字,亦受其父叔影響,草書也曾學鍾、張。一個藝術大家,必是集各家之大成,經過反覆思考而演變而成。要學王羲之,如只臨摹他的碑帖,那也只是形似神不入。如何能形神俱似?最好當然是由他的老師們學起,重走一次書法巨人的道路,真不容易! 另一書法巨人于右任老師,台灣人尊稱他為于老。其書法成就前無古人,尤其對草書的貢獻巨大,被稱為近代草聖。于老乃清未進士出身,本已自幼習顏柳歐陽,聽說二十歲已寫王羲之行草有八九成似,中年由北魏碑入手,改變書風自成一家。晚年創立標準草書,造福後世,功高至偉。說起于右任,還有幾萬字可寫,還等下回再說。 跳進中國書法的大海,除了心慕你自己所喜愛的書家,還得手追他們學過的碑帖,當中困難重重,障礙多多,但又樂趣無窮。其趣味在於變化萬千而沒有絕對的把握。你說人生如果每天只做有把握的事情,那多沒趣!